建安十二年(公元207年)免费股票配资平台官网,27岁的诸葛亮应刘备之邀出山,看似是只身投入了三国乱世的政治洪流,实则不然。诸葛亮在南阳隐居十几年,有着深厚的社会根基,这为他后来成为荆州派领袖埋下伏笔。
诸葛亮年幼丧父,8岁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,后来朝廷派来的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豫章太守的职务,诸葛玄只得带着诸葛亮等人投奔荆州刘表,而诸葛家族也很快通过联姻融入了荆州士族。诸葛亮长姐嫁与襄阳大族蒯祺,次姐联姻庞德公之子庞山民,他的妻子黄月英也是当地名士黄承彦之女。同时,诸葛亮与司马徽、庞德公等荆襄名士也交往密切,其“卧龙”之名在地方士人中颇具影响,这些都为他日后整合荆州势力奠定了基础。
当然,刘备集团中不只有荆州派,其格局十分复杂,主要由四大派系构成。分别是以关羽、张飞、赵云为代表的元老派,以李严、法正为首的东州派,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,以及益州本土豪强与士人组成的益州派。诸葛亮能成为荆州派领袖与其他派系的互动和自身策略密不可分。
元老派是刘备创业的根基,凭借与刘备的私人关系占据高位,但随着夷陵之战惨败,军事力量锐减,逐渐退居权力边缘。东州派是刘焉、刘璋父子统治益州时形成的政治集团,这些人是为了躲避中原战乱而从南阳、三辅(京兆尹、左冯翊、右扶风)一带南迁益州的流民与官员。益州派则是益州本地人,起初对刘备集团持排斥态度,刘备采取“笼络与打压并用”策略,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局面,也让诸葛亮能更专注于荆州派的建设。
建安十三年(公元208年),曹操南征荆州,荆州刺史刘琮望风而降,客居荆州的刘备集团面临倾覆危机。诸葛亮在此关头策动刘琦掌控江夏郡,为刘备保留了重要战略据点,随后出使江东,分析曹操军队弱点,促成孙刘联盟,为赤壁之战胜利创造条件。此战之后,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,负责零陵、桂阳、长沙三郡事务。他在任内着重整顿地方财政,建立行政网络,起用马良、向朗等荆州士人,推行屯田政策,使三郡成为刘备集团稳定的后方基地,这些举措不仅巩固了刘备在荆州的统治,也让他在荆州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。
建安十六年(公元211年),刘璋派法正邀请刘备入蜀共拒张鲁,刘备率庞统、黄忠等人西行,诸葛亮镇守荆州,继续建设荆州派。
章武三年(公元223年)刘备病重,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。刘备驾崩后刘禅登基,诸葛亮成为蜀汉的实际执政者,获得了开府治事的权力,丞相府便成为了蜀汉的实际权力中心,荆州派的蒋琬、费祎等官员也都被安置在了重要岗位。
面对东州派的潜在挑战,诸葛亮采取了“分化与吸纳”并举的策略。李严作为东州派的核心人物,虽被委以中都护之职,却被安置在永安,远离政治中心成都,其实际权力被限定在军事防御层面,难以介入中央决策。对于东州派中愿意合作的成员,如董和之子董允等,诸葛亮则将其纳入核心团队,任黄门侍郎,负责宫中事务,既展现了用人的包容性,又通过“荆州化”的东州人削弱其派系独立性。这种策略成功化解了东州派的抱团倾向,使其逐渐融入以荆州派为主导的统治体系。
对益州派,诸葛亮则以恩威并施巩固荆州派的主导地位。他一方面提拔益州籍士人如张裔、杨洪参与政务,允许其担任郡守、谏议大夫等职,甚至让谯周等儒学大师参与修史,以彰显蜀人治蜀的姿态;另一方面,通过主导制定《蜀科》,以明确的法律条文严格约束益州豪强,严禁其兼并土地、私养部曲,将地方资源收归中央。而执行这些政策的官员,多由荆州派担任,既确保了政令畅通,也强化了荆州派对地方的掌控。益州派虽有不满,却在诸葛亮的治理下难以形成对抗力量,只能在荆州派搭建的框架内有限参与政权。
诸葛亮的荆州派领袖地位,更体现在他以“北伐”为旗帜凝聚派系共识。北伐不仅是为了实现“兴复汉室”的政治理想,也是为了转移蜀汉的内部矛盾。北伐军中主力多为荆州旧部或其子弟,军需物资的调配也依赖荆州派主导的行政系统,就连北伐的核心决策圈也几乎全是荆州籍。诸葛亮通过持续的军事行动,巧妙的将荆州派的利益与蜀汉政权的生存深度绑定。只有维持北伐态势,荆州派才能占据军政要职;只有荆州派主导政权,北伐的正统性才不会动摇。这种以战固权的策略,让荆州派在诸葛亮执政时期始终保持高度团结,成为蜀汉最稳固的政治力量。
当然,即便是后诸葛亮时代,荆州派的核心地位也未动摇。蒋琬继相位,费祎掌军权,两人延续了诸葛亮的治国方略,荆州籍官员继续占据中枢要位。哪怕是到蜀汉后期,掌握军权的姜维仍以诸葛亮继承人自居,坚持北伐,其背后仍是荆州派残余势力的支持。倘若不是荆州派苦苦支撑,蜀汉恐怕早在夷陵之败后便已沦为偏安割据的小政权,甚至可能在曹魏或东吴的压力下早早覆灭。
可以说,诸葛亮从只身出山到成为荆州派领袖,不仅是个人能力与机遇的结合,更是蜀汉政权需要外来者统治的必然选择,荆州派既是刘备集团的根基,也是诸葛亮为蜀汉政权构建的核心力量,其影响力贯穿蜀汉始终,诸葛亮也不无愧于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”。
尚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