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篇文章讲述了朱德与其妻康克清的革命历程,以及她在革命和家庭生活中的种种奉献。以下是对原文的改写杭州配资平台有哪些,并加入了更多细节描述:
---
说历史的女人——第78期
1938年的一天,朱德老总正在延安抗大讲课,快到下课时间了。为了不耽误时间,朱德决定直接念起了讲稿。然而,就在这时,一个女生突然站起来,愤怒地质问:“照稿子念,谁不会?”
展开剩余80%按理说,朱老总作为红军的元老,德高望重,谁敢在课堂上当面指责他?在一般的理解下,这个女生应该是跟朱德有非常亲近关系的人,可能是他的亲人或者好友。难道她是朱德的女儿?显然不是,因为朱德唯一的女儿朱敏在1938年时只有12岁,还住在乡下和外婆一起生活,直到1940年才被接到延安和父亲团聚。那么,这个敢怒怼朱老总的女生究竟是谁呢?她,正是朱德的妻子——康克清。
康克清在人们的印象中,是个非常温柔、和善的女性。很多人认为她的性格十分温柔和顺。那么,为什么她会在公开场合当面挑战丈夫呢?其实,这是一种误解。历史上真实的康克清是个非常有性格的人,甚至可以说她是一个极具刚烈和泼辣性格的女子……
一、为革命而死,总比被人当棵烂白菜踩一辈子要强!
康克清的本名叫康桂秀,1911年9月7日出生于江西省万安县罗塘湾一个贫困的渔家。她从小命运坎坷,家境贫寒,父母常常揭不开锅。在她出生仅40天时,父母便将她送到一个罗姓人家做童养媳。由于家境困难,父母不得不把女儿“送人”抚养,等到她长大后,就直接作为儿媳妇嫁入罗家。这种安排无疑是一种无情的现实。
然而,天不遂人愿,康桂秀还没长大,罗家的独生子便去世了,童养媳的身份也就不再有意义。尽管如此,已“嫁出去”的女儿仍旧无法回到父母家,只得继续留在罗家,过着艰苦的生活。所幸的是,养父母性格温和,视她如亲生女儿一样抚养她,尽管他们也非常贫困。因此,康桂秀自小未能受过正统的教育,她的童年充满了艰辛——6岁便开始放牛,十几岁便做饭、推磨、挑水等,劳累的生活虽然让她的身体变得强壮,但也磨练了她坚韧的个性与铁一般的意志力。
1925年,家乡开始爆发农民运动。年仅14岁的康桂秀毅然加入了当地的妇女组织,开始接触并接受革命思想。这一决定令她的养父母十分担忧,他们迫切希望她尽早嫁人,以此“拴住”她。然而,康桂秀坚定拒绝:“我不想这么早就结婚。”她的母亲瞒着她为她定下了婚约,当她回家看到媒婆带着聘礼时,愤怒之情难以遏制,直接将媒婆赶出了家门,并且严厉训斥母亲:“我的事情,不需要妈妈操心!革命这条路我走定了,谁也拦不住我!”
康桂秀的坚定让养父母感到无奈。最终,康桂秀不顾一切,投身到农民革命组织中,活跃于乡村的革命活动中。直到她17岁那年,命运终于迎来了转机。她遇到了红军的领袖——朱德。
1928年秋,红军将领陈毅来到了康桂秀的家乡罗塘湾,招募新兵。当时,许多年轻小伙子纷纷参军,康桂秀也心生向往,决定加入红军。在她的坚持下,父母最终同意了她的决定。加入红军后,康桂秀向陈毅表态:“人总是要死的,为革命而死,总比被人当棵烂白菜踩一辈子强!”陈毅看着她坚定的眼神,默默点头,最终同意接纳她为红军战士。
二、朱军长,你真幽默!
康桂秀是在前往井冈山的路上遇到朱德的。1929年1月,朱德与毛泽东率领红四军离开井冈山,开始向赣南进军。在江西寻邬的吉潭镇,红军遭遇敌人围攻,为了掩护红军顺利转移,朱德的夫人伍若兰英勇作战,却不幸被敌人俘虏并遭到残酷杀害。伍若兰的牺牲对朱德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,同时也让康桂秀感受到了革命的严酷性。
在一次驻扎期间,康桂秀第一次见到了朱德。她曾以为朱德是一位身高八尺、威风凛凛的大将军,结果一见面却发现他与她想象的完全不同,朱德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憨厚的农民。那时,朱德独自散步,被时任红四军民运股长的曾志叫住,邀请他到女兵们的住处。看到朱德走来,女兵们立刻站起来,气氛瞬间变得严肃。朱德看着她们,笑着打破沉默:“怎么都不说话了?刚才不是挺热闹的吗,哈哈!”
曾志对朱德说道:“你是首长,她们怕你呀!”
朱德摆摆手,笑道:“敌人怕我可以,你们怕我干什么?我不就是两只眼睛,一个嘴巴吗?嘿嘿。”
女战士们听后都放松了下来。此时,一个女孩开玩笑地说道:“朱军长,你真幽默。”这位女孩正是康桂秀。她被朱德的幽默和平易近人打动,尽管他穿着朴素,但他的亲切感让她倍感温暖。
朱德也对康桂秀的坚韧和朴素印象深刻,问她:“小鬼,你叫什么名字?多大了?”
康桂秀回答:“我叫康桂秀,18岁。”
朱德竖起大拇指赞道:“这么小就干革命了,打仗是会牺牲的,你怕不怕?”
康桂秀心想,男人们总是喜欢低估女子,她立刻回答:“怕死就不来当红军了!”
朱德听后笑了:“好杭州配资平台有哪些,说得好!”他们之间的这段对话让曾志心里一亮,看来她有了主意。于是,曾志和其他几位姐妹开始为朱德“物色”一位合适的伴侣。
发布于:天津市尚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