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清宣统三年,公元1912年2月12日,面对日益激烈的政治风暴和武昌起义后南方战火连天的局势,年轻的寡妇隆裕太后在北洋重臣袁世凯的威胁与诱惑下武汉配资网,无奈宣布退位,交出了皇权。然而,在此时,北京城的守卫力量,却是由一支完全由满族人组成的精锐部队——大清皇家禁卫军所把守。让人疑惑的是,为什么这支理应与皇室同生共死的队伍,却在这决定性时刻选择了袖手旁观,完全没有表现出任何强烈的抵抗?
这一切,还得追溯到清末的“新军改革”。在屡次遭遇军事挫败之后,清政府意识到老旧的八旗、绿营以及淮军等传统部队已经无法继续维持国家安全,因此决心模仿德国的军制,改革并建设一支更具战斗力的现代化军队。借此机会,野心勃勃的袁世凯迅速借军权扩展了自己的势力,组建并掌控了最强大的部队之一——北洋六镇。
然而,满清贵族们并非没有察觉到这股新兴力量的威胁。为了防止北洋军控制局面,他们特别组建了一支全由满族士兵组成的禁卫军——第三镇。这支部队被赋予了极高的身份和地位,甚至将其编号与成军最早的第一镇进行了互换,并由最熟悉军事的铁良负责指挥。但由于满清贵族普遍缺乏军事才能,又不愿忍受艰苦训练,第三镇的指挥官很快便由汉族人接手。最终,袁世凯通过自己的手段,成功将这支象征满清权威的部队收入囊中。
展开剩余66%1908年11月15日,慈禧太后去世,宣统帝溥仪年幼,由其父醇亲王载沣代为摄政,掌握了清朝的实际权力。为了防止北洋军可能带来的威胁,载沣决定组建一支全新的禁卫军,这支军队的成员全部从八旗子弟中挑选而来,军官也是满洲贵族。禁卫军不仅配备了最新式的洋枪洋炮,而且享受着极为优渥的待遇,成为清廷最亲密、最强大的武装力量之一。
然而,随着武昌起义爆发,清廷试图派遣北洋军南下镇压,却发现北洋军的各级指挥官都唯独听命于袁世凯。在袁的安排下,北洋军迅速打击起义军,却又在关键时刻下令停战,仅维持了威慑。南方的军政府在这种情况下被迫与袁世凯达成妥协,同意在清廷退位后,推举袁世凯担任民国大总统。
在南方军政府的承诺后,袁世凯意识到,控制京城的禁卫军才是自己权力稳固的关键所在。于是,他通过散布谣言,告诉禁卫军说南方战事紧急,需要他们支援。面对突如其来的“战斗”任务,许多禁卫军中的八旗子弟惊恐万分,纷纷请求调离战场,甚至连总指挥载涛也提出自己根本不会用兵,请求卸任。最后,清廷无奈只能让冯国璋接任禁卫军的统领。
冯国璋是北洋军中最忠诚的将领之一,长期以来以其稳重和忠诚著称。在被任命为禁卫军统领后,冯国璋并没有急于南下,而是采取了缓兵之计,首先稳住了禁卫军的军心。他以自己的名誉和性命担保,清廷一旦退位,禁卫军的待遇不但不会减少,反而还会得到提升。冯国璋通过吃住在禁卫军大营,与士兵们共度时艰,最终平息了他们的疑虑,确保了清廷顺利退位。
民国成立后,这支由满人组成的禁卫军自然无法继续担负保护京城的责任,最终被改编为陆军第15和16师,随冯国璋一起南下,在南京担任江苏督军职务。袁世凯死后,段祺瑞借助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控制,巧妙地把冯国璋骗回北京担任大总统,而冯国璋依旧保持对这两支部队的指挥权,将其命名为“总统拱卫军”,专门负责保护总统府。
然而,段祺瑞手中掌握的政权逐渐崩塌,他并未能兑现对冯国璋的承诺。为了解决军费短缺的问题,冯国璋甚至不得不将清朝皇家养了数百年的鱼卖掉,获取资金支付军饷。这个令人心酸的举动使得他被戏称为“卖鱼总统”。但冯国璋去世后,这两支部队再度陷入了没有后盾的困境,段祺瑞开始削减军费,甚至拖欠了7个月的军饷,导致军中不满情绪蔓延,甚至有官兵准备劫掠北京的商铺以维持生计,最终局势在北洋将领王士珍的调解下才得以平息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汉配资网,冯国璋所领导的两支部队的命运最终走到了尽头。它们在历史的洪流中渐渐消失,虽然未必以光彩照人的姿态告别,但冯国璋和这些部队之间的关系却始终是荣辱与共、携手并肩。
发布于:天津市尚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